“2分15秒,还是超时……”抽采监测队办公室里,王锁中攥着自救器的手微微发颤,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。在南煤集团兴峪公司如火如荼开展的“自救器盲戴人人过”活动中,53岁的王锁中成了全队最后一个“卡壳”的人。
作为有着25年工龄的老职工,王锁中对井下设备如数家珍,可面对蒙眼盲戴自救器这项“硬指标”,年龄带来的劣势,却让他在一次次考核中败下阵来。“都快退休的人了,还拖大家后腿。”他红着眼眶把自救器往桌上一放,转身要走。
“老大哥先别走。”抽采监测队队长逯慧钦快步拦住他,递上一杯温水,“咱们搞‘人人过’不是为了罚人,是真到危险时刻,这30秒就是救命的关键。”一旁的党支部书记荣江海笑着搭话:“从明天起,每天班前会多留半小时,让副队长小郑陪你练,就当多交个‘盲戴搭子’。”
接下来的半个月,抽采监测队会议室成了特殊的“训练场”。小郑把盲戴步骤拆解成顺口溜,用废旧自救器外壳做教具。怕老大哥紧张,他总在训练前讲几个井下的趣事。有次王锁中反复卡在连接口环节,急得直拍大腿,小郑却变魔术般掏出个模型:“来,咱们先闭着眼给这个‘假家伙’穿衣服。”
晨光微露的班前会上,“一对一”训练成了全队的“保留节目”。队员们自发当起“陪练观众”,有人提醒佩戴的诀窍,有人把盲戴口诀写成便签贴在他更衣箱上。这份温暖,让老职工原本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。
正式活动当天,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在王锁中身上。蒙眼、摸扣、拉环、咬合……随着秒表定格在29秒,抽采监测队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。“您这30秒,比咱们的安全标语还提气。”小郑冲上来和他击掌,眼角却泛起泪花。这场关于30秒的“攻坚战”,成了兴峪公司最生动的安全课。
没有冰冷的罚单,只有携手同行的温度;没有“一个人掉队”的遗憾,只有“全员过关”的坚守。在自救器金属外壳的冰冷之下,涌动的是“不抛弃、不放弃”的温情,更是“人人都是安全员”的责任担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