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三十年井下磨砺,从初级工到特级技师,从普通矿工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、获得中华技能大奖等一系列荣誉,我深深体会到,在千米深井,过硬的技能是照亮前行之路的矿灯。”得知自己被评为省级首批特级技师的张晨光,一时间感慨万千。
在淬炼中成长
张晨光成功的道路并非一片坦途。在经历长期艰苦磨炼、克服重重困难后,他才迎来属于自己的“高光时刻”。
“刚接触电工时,面对成庄矿主井皮带的全英文说明书,我连续三个月每天凌晨四点起床背专业词汇,用红蓝铅笔在电路图上标注出128处关键节点。”回忆起自己的成长之路,张晨光仍然记忆犹新。“为了攻克变频器故障难题,我带着干粮和同事吃住在洗选厂厂房,记录下设备组运行各种数据,最终将故障处理时间从8小时压缩到45分钟。”
“贴着设备睡觉,追着问题奔跑”是张晨光学习时的常态。为了学习专业知识,他购买电脑、专业书籍和大量配件,边学习边实践,不断增强应用知识的能力。2009年10月,张晨光参加了“兖矿杯”第三届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大赛,并斩获矿井维修电工第一名,被授予“全国技术能手”称号。之后,他学以致用,牵头开展了多项矿井电气自动化升级改造和机电系统优化设计项目,累计为企业创造价值1亿余元,被大家亲切地称为“亿元矿工”。他数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,以“十年磨一剑”的坚韧毅力,实现从行业新人到技能大师的精彩跨越。
2011年,以张晨光名字命名的“晨光工作室”建成。张晨光不惧挑战,自主编写了矿井维修电工开关类、系统类、故障类等系列实训教材,自创了“晨光四步培训法”,在较短时间内推动工作室运行驶上正轨,并与工作室成员一起带出一批又一批高技能人才,为企业创造了不菲的经济价值。工作室于2012年入选“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”,2017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“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”。
在实践中突围
“矿井安全生产是张晨光心中最大的牵挂,只要现场需要他,他总是召之即来、来之能战、战之必胜。”这是领导和同事对张晨光的一致评价。2009年10月16日凌晨2点,张晨光夺冠归来不到2个小时,成庄矿新改造的绞车编码器显示故障,无法正常运行。现场技术人员无法解决,无奈之下拨通了张晨光的电话。张晨光不顾劳累,马上赶到现场,经过连续十几个小时排查与调试,最终彻底排除故障,保障了矿井安全生产。
作为一名技能人才,张晨光将自己与培养他的矿山紧紧连在一起。他积极参与矿井机电系统优化设计,组织开展了成庄矿副井提升机闸瓦间隙开关工艺优化系统改进、提升机滚筒松绳保护装置改造、机电类井下运输设备自动化改造等技术改造项目,大大提高了机电设备的安全系数。结合矿井智能化发展需要,他带领工作室团队,首创“地面控制井下皮带”工艺,有效减少矿井17条胶带机的人员投入,每年可节约人工成本1000余万元;自主设计远程监控系统,使设备故障率下降40%,每年可节省维修成本200余万元。目前,张晨光及其团队已获得9项授权专利,多项技术成果在集团公司及以上级别评比中获奖。37本写满数据的工作日志,数百个推翻又重来的技术方案,是这些创新实践的真实记录,也是一名技术人员千锤百炼、技能报企的生动写照。
在传承中发展
“新时代的技术工作者不能停留在个体的‘熟能生巧’,还应成为新兴技术、新兴产业的传承者、推动者。”怀着这样的梦想,张晨光带领工作室团队担起了人才培养的重任。他创建煤矿井下电气设备故障精准快速判断“六步走”工作法,在机电工培训及井下现场推广应用;利用井下实物自主制作EEP仿真试验平台,应用到井上模拟培训中;自主研发本布罗系统地面培训平台,将井下系统培训“搬到”实操车间;制定订单式培训方案,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;自发组织机电工业余兴趣班,悉心传授技能……技能创新永无止境,培训方式同样在不断优化。
“张晨光技能大师工作室”不仅为集团公司培养了几千名机电岗位的高技能人才,也为慕名而来的兄弟矿井培养、输送了众多技能人才。“我的徒弟中,1人荣获‘全国技术能手’称号,9人荣获‘三晋技术能手’称号,数十人在各类技能竞赛中拿奖,还有22人获得省部级荣誉……”谈及这些年成长起来的技能人才,张晨光充满自豪。
据悉,仅2024年,成庄矿选送参加晋城市第四届职业技能大赛的14名选手,就有3人荣获一等奖、5人荣获二等奖、6人荣获三等奖;选送参加第五届全省职业技能大赛的7名选手中,2人荣获一等奖、1人荣获二等奖、4人荣获三等奖。
“我想用巷道里那盏永不熄灭的矿灯打比方:技能人才要照亮自己的成长之路,更要为企业发展引航,为行业转型赋能。”谈到新一年的打算,张晨光信心满满。创建NAS系统、继续完成“机电设备图纸共享云平台”资料上传、创建“故障案例共享查询云平台”并上传案例400余个,采用个性化、项目化、实践化的培养方式开展远程教学、虚拟实训等,面对矿井智能化建设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,张晨光及其团队成员已经绘制好“育人蓝图”,立志为企业人才培养贡献新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