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,寺河煤矿二号井勇立潮头,紧紧围绕“智能化、绿色化、高效化”发展主线,将科技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“金钥匙”,在智能采掘、工艺革新、装备升级等关键领域频传捷报,全力打造“技术驱动生产、数字赋能管理”的现代化新型矿山。
智技赋能,提升生产效率。以往,薄煤层开采面临效率低下、安全风险大的难题。面对这一情况,该矿引入了先进的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、采煤机自动化截割技术及惯性导航系统,打造出一套集远程监控、数据集成、智能决策于一体的智能化综采工作面。如今,通过地面集中控制平台,工作人员只需轻点鼠标,就能实现设备的“一键启停”,还能远程对设备运行进行精准干预,彻底改变了薄煤层开采的被动局面。
在运输环节,该矿同样展现出非凡的创新实力,建成了“亚洲单机最长输煤管廊”。这条全长8.4公里的管廊,采用直径达400厘米的封闭式管道,运煤能力高达1000吨/小时。相较于传统公路运输,每年可减少粉尘排放超50吨,有效改善了矿区周边环境,彻底规避了交通拥堵等不确定因素,运输效率提升30%,为煤炭高效、绿色运输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。
工艺革新,优化生产链条。该矿立足实际,对采掘工作面进行精心优化设计。基于对15#煤顶板上覆岩层稳定特性的深入研究,该矿从设计源头入手,提高采面回采率,降低万吨掘进率,最大程度减少搬家倒面次数,为高效生产奠定坚实基础。同时,积极开展支护参数优化、矿压规律监测等技术研究,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下,进一步提高资源回收率,确保煤炭产品质量始终稳定可靠。此外,该矿在人员管理方面也迈出创新步伐,大力推进人员精准定位及单兵装备升级。通过先进技术手段,实现人员身份识别、信息统计、健康监测等功能,不仅提升了生产组织的精准度,更为矿井安全管理装上“智慧大脑”,全方位守护职工生命安全。
精准适配,强化设备管控。该矿针对不同煤层特性,量身定制设备方案,在9#煤层采用大功率机组,大幅提升截割能力;在15#煤层选用灵活性强的小型机组,满足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开采需求。实践证明,这种“因地制宜”的设备选型策略成效显著,单进水平分别提升18%和12%。
在设备管理上,该矿实施机电设备强制检修制度,定期对设备进行全面“体检”,设备故障率下降40%,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5%以上。同时,加速设备智能化升级,引入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、采煤机自动化控制系统等先进装备,实现设备自动化、智能化运行。新建成的数据中心和超融合平台,如同矿井的“智慧中枢”,将各智能化、信息化系统统一管理,打破信息孤岛,促进跨系统协同作业,无论是采煤、掘进等日常生产,还是生产衔接、指挥调度、井下应急演练、救援等关键时刻,该平台都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从传统的“人控”模式迈向先进的“智控”时代,从高风险作业向本质安全转变,寺河煤矿二号井将持续提升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率,筑牢本质安全防线,奋力书写智能化矿山建设的精彩篇章。